别急!莫慌!别信!这份警惕金融诈骗清单请收好
来源 :新华财经 时间:2022-03-17 15:56 浏览量:

   新华财经北京3月15日电(记者 韩婕)从“熟人”推荐的超级绩优股,到微信聊天里的“卖茶小妹”,再到婚恋网站认识的相亲对象,你永远不知道电信网络的另一端,究竟是芳心暗许的“佳人”,还是意图谋财的“大汉”。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金融诈骗手段也不断升级,诈骗分子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以征信修复、以房养老、套路营销,高额返利等各种套路,诱骗消费者入局。

  对此,专家提醒,随着金融诈骗套路的不断“产业化”,建议消费者不要偏听偏信,理性投资消费,警惕金融诈骗。同时,在业内看来,防范打击金融诈骗依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各类市场参与者等多方力量协同应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预警机制等手段,共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全面守护消费者。

  金融诈骗套路不断升级 

  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支付早已成为国人的主要支付方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整体来看,最近两年内77.02%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付款,71.32%使用过现金进行支付。在金融诈骗方面,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爱占小便宜等心理,不断升级金融诈骗套路,诱骗消费者。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网络诈骗的花样虽层出不穷,但也都大同小异,都是抓住人性的弱点。除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诈骗分子还会利用贷款保证金、虚假APP等形式进行诈骗,向被骗者索要二维码等。为更好防范诈骗,消费者应做到个人信息不泄露、不明链接不点击、可疑账户不转账、兼职刷单不参与、网络贷款防陷阱、平台投资不轻信。

  据了解,当前通过互联网购买金融产品、使用金融服务已十分普遍:部分机构在互联网页面中暗藏各种“套路”,给消费者自主选择设置障碍。例如,在购物、媒体、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借贷产品广告泛滥,平台直接提供贷款服务或为贷款业务引流以完成流量变现,在产品推广、展示或支付等环节诱导消费者优先使用消费信贷。

  又如,一些互联网保险营销广告界面设置不规范、不清晰,在页面中诱导消费者勾选“领取保障”“自动续费”等选项;此外,还有平台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进行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

  套路贷、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断变换马甲,打着金融创新、金融服务等名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银保监会消保局日前提示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一是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金融产品。二是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规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三是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等重要环节,选择合理合法途径维权。四是警惕“债事服务”等名义的诈骗侵害,正确看待、依法解决债务问题。

  多方协助 共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活动 

  有业内专家表示,与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相比,老百姓在提升金融素养、掌握金融消费权益等方面的成长速度相对迟滞。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老百姓如何守好“钱袋子”,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机构的职责所在。消费金融作为与消费者联系最为密切、最直接的金融领域之一,从业机构践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已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根基。

  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累计向公安部门移送可疑账户线索430万户,推送资金预警信息242.8万条,成功避免145.5万群众受骗。而去年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查控平台协助公安机关紧急拦截涉案资金高达3265亿元。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金融业反诈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需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电信等机构共同打造新型“社会联防共治”机制。围绕金融反诈的社会联防共治机制建设,不少银行正开展诸多探索。如在事前预防端,在相关部门指引下,他们通过推进“反诈知识进社区”活动推广,传播大量反诈知识与案例,提升民众的警惕意识;在事中劝阻拦截端,则积极通过引入AI、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反诈风控监测系统,配合人工反诈团队及时劝阻可疑的欺诈行为;在事后配合端,劝导受骗者积极提供线索,还原梳理新型骗术的实施步骤,协助公关部门更高效地打击诈骗团伙。

  人民银行方面表示,金融业反诈打赌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按照“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原则,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主动作为,严格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及时拦截涉诈涉赌资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各地反诈中心协同作战,快速响应资金查控需求并协助处理紧急诈骗事件。

  除各金融部门外,专家建议,消费者也要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意识,助力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